当前视讯!每日经济时评|招生“黑市”信息有待治理

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  2023-06-07 16:16:31


(相关资料图)

每日经济时评|招生“黑市”信息有待治理

今天是浙江39.09万考生参加高考的日子。

据统计,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,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,可是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人。按照当前普职率和大学本科招录比,经数据推算可知到2040年,参加高考的人数或将降至不到600万,预计高校将大面积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,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也将必然被高校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报考所取代。

千方百计吸引学生报考的大戏,其实已经在部分杭州普通高中生源争夺战中热热闹闹展开预演。

杭州优质普通高中曾长期踏步在“前八所”,中考升学焦虑成为家长孩子超过高考竞争的痛。近年来,教育界顺应百姓呼声,老牌重点高中几乎全都先后开出分校,有的还开出了不止一家“分号”。这些立足未稳的新高中,急于确立自身位置,不约而同将吸引优质生源当成自己安身立命的有效手段。

每到招生季,这些学校最要紧的事就是开展招生说明会。面对一脸迷茫的家长和学生,各家尽其所能自卖自夸已成常态。最令家长和孩子眼前一亮的,一定是学校往年靓丽的高考成绩和令人艳羡的名校录取名单,以及特控线率、本科率、高考成绩比中考成绩提升率等颇有说服力的数据。可是如果家长连续参加几所学校的招生说明会之后,就会发现一家比一家说得“动人”,让你不由地怀疑起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:前一家刚说自己成绩提高无人可比,后一家接着说到我们这里乌鸡能变凤凰。曾有好事者统计,仅部分学校公布的高分学生数量就占到了全省一半,这其中的水分到底有多大就不言自明了。

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,也在利益驱使下收费发布一些经过有意加工的所谓“网传”高考成绩,加工方法包括成倍甚至数倍扩大有利于某校的数据、恶意诋毁金主竞争对手学校数据、专挑部分有利于金主的高校录取数据以打压竞争对手学校、模糊分母、扩大分子提升金主升学率等等,可谓处心积虑、毫无底线弄虚作假。一头雾水的家长和中考生,因无处获得权威信息,对这些混淆视听的信息趋之若鹜,因此在家长和学生中大面积传播,有些阅读量还相当可观。

一位校长近日向笔者吐槽,有教学成绩远不如本校的学校,通过自媒体大肆宣传高考成绩“遥遥领先”,他随即也通过自媒体发布了“2022年部分高中第一批省属重点大学及浙大录取人数”表,试图证明自己学校才是名副其实的“硕果累累”。没想到,没过几天,另一家自媒体又直指上述表格“虚假宣传”“恶意颠倒”“混淆概念”,而显然也是受人之托发布的所谓“真实数据”亦被指某校“特控线率”18%被虚标为65%。

自吹自擂的虚假信息之所以被家长、孩子奉为至宝,是信息严重不对称引起的。教育部近两年明文规定,严禁宣传炒作“高考状元”“高考喜报”等行为,这也意味着各高中学校的高考录取情况被认为加密。教育部门希望淡化分数的出发点可以理解,但高考仍在进行,优质大学依然“生多额少”,家长仍然希望孩子可以进入能提高成绩的高中学校,明里不准,暗流涌动几乎不可避免。如果不果断采取措施,高中招生的“黑市”将会愈演愈烈。

谣言止于智者。在中国前后实行了1200余年的科举考试,其金榜要被张贴在天安门以东的长安左门内3天,如此布告天下不仅是对榜上有名者的嘉奖,也是对他们的检验——要是金榜题名者有问题呢?历代科举舞弊大多在张榜期间东窗事发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开“高考喜报”禁令,但同时可要求学校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发布真实不掺假的“喜报”(一旦掺假严肃处理并向社会公布),让家长和学生们都能充分了解一所高中的真实教学能力,以便做出自己的理性选择。笔者还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,建立并公开可供社会公众查询的“高考升学数据库”,这个数据库最好能查询本地所有学校的高考成绩、录取比例、中考成绩提升情况等公众关心的内容,这样就可以良币驱逐劣币。